第八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人的护理
来源: | 作者:xsl2002 | 发布时间: 2020-04-30 | 1211 次浏览 | 分享到:
第七章 传染病病人的护理

一、病原学及流行病学

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,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,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。乙脑是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。

1.传染源:受感染的动物如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,人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大。

2.传播途径:本病系经过蚊虫叮咬而传播。

3.易感人群:人群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,但感染后多呈隐性感染。2~6岁发病率最高,病后免疫力强而持久,罕有两次发病者。

4.流行特征:本病具有严格的季节性。在我国主要流行于夏秋季。

二、临床表现

典型的临床经过分四期,即初期、极期、恢复期和后遗症期。

1.潜伏期:4~21天,一般为10~14天。

2.前驱期:起病多急骤,体温在1~2天内高达39~40,伴头痛、恶心和呕吐。

3.极期:持续7天左右。主要表现为脑实质受损症状。

(1)高热:体温高达40以上,持续7~10日。

(2)意识障碍:程度不等,包括嗜睡、谵妄、昏迷或定向力障碍等,持续1周左右。

(3)惊厥:可有局部小抽搐、肢体阵挛性抽搐、全身抽搐或强直性痉挛,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不等,均伴有意识障碍。

(4)呼吸衰竭:多发生在重症病例,主要由于脑实质炎症、脑水肿、颅内压增高、脑疝和低血钠脑病所致。

高热、惊厥及呼吸衰竭是乙脑极期的严重症状,呼吸衰竭常为致死的主要原因。

(5)颅内高压:颅内压增高表现为剧烈头痛、喷射性呕吐、血压升高和脉搏变慢;脑膜刺激征阳性;婴幼儿常有前囟隆起。严重病人可发展为脑疝。

4.恢复期:此期体温逐渐下降,神经、精神症状好转,一般2周左右。

5.后遗症期:指恢复期神经系统残存症状超过6个月尚未恢复者。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、痴呆、失语、肢体瘫痪、扭转痉挛以及精神障碍等。

三、实验室检查

1.血象:白细胞总数一般在(10~20)×109/L。

2.脑脊液检查:符合病毒性脑膜炎的改变,压力增高,外观清亮或微混,白细胞多在(50~500)×106/L,蛋白轻度增高,糖量及氯化物正常。

3.血清学检查:特异性IgM抗体阳性可确诊。

4.病毒分离:病程早期可从血或脑脊液中分离病毒,但阳性率极低。

四、治疗原则

高热、抽搐、呼吸衰竭是乙脑患者的三大危重症状,亦是抢救治疗的三大关键问题。

1.高热:以物理降温为主,药物降温为辅,物理降温可用30%酒精擦浴,在腹股沟、腋下、颈部放置冰袋;体温控制在38℃左右为宜。

2.抽搐:脑水肿引起者应以脱水、给氧为主;高热所致应加强降温;因呼吸道分泌物堵塞、通气不畅所致脑缺氧者,以吸痰、给氧为主;脑实质病变引起的抽搐,则以安定、水合氯醛、苯巴比妥钠等药物镇静治疗,可配合亚冬眠及针灸。

3.呼吸衰竭:为本病致死的主要原因。治疗原则是保持呼吸道通畅,促进气体交换,解除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,并解除脑水肿、脑疝等危急症状。可用中枢呼吸兴奋剂,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予人工呼吸器支持治疗。

4.脑水肿与颅内高压的治疗:常用脱水剂为20%甘露醇。

五、护理措施

1.降低体温

密切观察和记录体温,及时采取有效降温措施,高热患儿头部放置冰帽、冰枕,腋下、腹股沟等大血管处放置冰袋或乙醇擦浴、冷盐水灌肠。遵医嘱给予药物降温或采用亚冬眠疗法。

2.保持呼吸道通畅

鼓励并协助患儿翻身、拍背;痰液黏稠者给予超声雾化吸入,必要时吸痰;给氧,减轻脑损伤。

3.控制惊厥

及时发现烦躁不安、口角或指(趾)抽动、两眼凝视、肌张力增高等惊厥先兆。一旦出现,让患儿取仰卧位,头偏向一侧,松解衣服和领口,清除口鼻分泌物;用牙垫或开口器置于患儿上下臼齿之间。遵医嘱使用止惊药物。